(本网消息 图/文 李欣钰/林佳琪 )为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传承振兴传统工艺,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互助发展的合作模式,“成都传统工艺百校联盟传统工艺传承普及课程建设项目”组建了包含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的专家教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市区级美术教研员、中小学骨干教师在内的课程研发团队。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团队成员围绕“天府文化”主题,开发了首批6门传统工艺传承普及课程,包括蜀绣、银花丝、竹编、邛窑、皮影、漆艺等课程的课件教案、演示视频、研习手册、实践体验等教辅材料。

2023年3月17号,为保证课程建设既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成都传统工艺特色,成都传统工艺百校联盟传统工艺传承普及课程评审会于武侯区交子大道朵云书院举行,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处长欧阳志诚、市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二级调研员王允红、市教育局德育与宣传工作处处长杨忠斌、市文广旅局非遗处三级调研员任洪伟、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传统工艺研究院副院长邱果等出席本次评审会活动,听取项目组前期工作成果的总结和课程研发思路汇报,并对后期工作计划进行探讨。
评审会现场,成都商报·红星教育总经理助理王勤作为主持人,简要介绍了项目概况,前期筹备情况、取得成果及后期工作安排等。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负责人李星丽教授对首批传统工艺传承普及课程研发的思路特色,以及课程与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科研工作如何结合进行整体汇报。
六门课程研发组主要负责教授及一线骨干教师分别就该门传统工艺课程的研发思路、内容构成,以及首堂课程教学如何实施,含教案、课件、学生用书、体验耗材、视频资料等做了汇报。与会嘉宾及专家就6门传统工艺课程的研发成果与课程研发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探讨。


成都市教育局德育与宣传工作处处长杨忠斌对传统工艺课程给予了高度赞赏,指出六门课程的设计研发完全体现了学科融合、五育并举和中小学新课标标准,是优质课程的体现。杨处长还提到要让课程发挥最大的效果,可结合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形式,采用老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方式去实施。
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欧阳志诚处长提出如何更好利用各方资源,推进工作进展,应听取各个学校的意见,将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按照优秀课例推广,同时在线下进行师资培训,顺利推进六门课程的实施。
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王允红提到,每门课程都应在开篇就加入基本概念的介绍,让学生首先对不同传统工艺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后再由浅入深进行教导和体验。
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副院长邱果指出课程应与其他科任老师合作,让学生前期就进行知识储备,提前进入课程状态。这次课程研发充分发挥了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将高校教育专业人员的研究和中小学教育实践者的行动相结合,是大学、中学、小学连接的平台,后期可根据不同学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并将六门课程的教学成果进行宣传展示,积极调动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同时推进传统工艺体验基地的共建,以形成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