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传统工艺振兴发展,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促进国际国内学术研究交流。10月16日,2021中国·成都传统工艺高端论坛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召开。本次论坛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省社科联、成都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指导下,由成都大学主办,亦得到了各协办单位、学术机构、媒体平台的鼎力支持。
上午9时,论坛开幕式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毛增印,四川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 张珂,成都大学党委书记刘强,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晓阳,成都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何荣,成都市文广新局一级调研员岑永康,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阎星等30余位领导出席活动。本次论坛聚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贾磊磊,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特聘学术院长彭吉象,北京大学教授李松,清华美院副院长赵超,东南大学教授长北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共计130余人,就传统工艺相关议题进行了理论研讨、现象分析、实践探索。
毛增印在讲话中表示,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高度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语言,也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在当今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跨界、多元、融合发展态势的今天,传统工艺美术必将迎来大发展黄金时期。期望充分发展工艺研究院所拥有的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专业资源,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传统工艺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融合、互利互惠发展新机制,实现研究院建设学术新高地、引导传统工艺行业发展的工作目标。
王红芯表示,传统手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思想内涵和实践经验。她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坚持体系化传承、项目化推动、时代化表达,发掘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工艺代表人。她期待与会专家在论坛上交流碰撞思想火花,探索形成发展共识,产生一批内容新、研析深、思想精的学术成果。希望传统工艺文化研究院以此为契机,加强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深化传统工艺的发展源流,科学原理、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研究,加快探索符合时代需求工艺创新的新路径,新模式。
刘强对到场嘉宾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及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众多专家学者齐聚学校,共论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这是传统工艺研究者的盛会,也是美术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的盛会,必将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陈蛇为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实习基地授牌。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晓阳、成都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何荣、成都市文广新局一级调研员岑永康、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阎星为贾磊磊、赵超、夏燕靖等8位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传承人代表颁发学术委员会专家聘书。成都大学副校长唐毅谦主持开幕仪式。
开幕式后主论坛召开,成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小军主持主论坛。论坛以“传承民族之工·创新时代之艺”为主题,彭吉象、李松、夏燕靖、李立新、贾磊磊、赵超、长北从提升工艺美学精神,传统工艺研究的思考,传统手工艺的古今变通和现代转型等角度切入,探讨了传统工艺的研究、传承和创新。
与会嘉宾还参观了传统工艺研究院各工作坊,并进行传统工艺坊体验。道明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思进在参观了竹编工艺后谈道,“我对非遗文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非常乐意向喜欢道明竹编的人传授知识、技艺。希望青年一代保持信心、耐心和创造力,学习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
三个分论坛分别以“技艺传承”“工艺美学”“融汇创新”三个主题展开了更为细致的讨论,与会嘉宾分成三组进行了主题发言。以“技艺传承”为主题的分论坛上,西安生漆研究所、《中国生漆》杂志主编张飞龙介绍了髹漆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蜀绣非遗代表郝淑萍分享蜀绣文化中的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老师翁宜汐带来以“刍议传统工艺推动文化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福州脱胎漆器为例”等学术分享;以“工艺美学”为主题的分论坛上,30余位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下的东南亚工艺文化”“中国传统木板年画美学内涵刍议”“日本早期民艺运动的运作机制”“诗意与未来-传统工艺的视觉思考”等八个方面进行学术发言。以“融汇创新”为主题的分论坛上,蜀绣国家级传承人孟德芝、蜀山窑博物馆馆长李清等8位人围绕非遗赋新、文化资源IP的活化、非遗文化传承平台探究展开学术交流。
据悉,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关精神和部署,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和成都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成都大学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文化担当,于2020年12月成立传统工艺研究院,旨在“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提升传承实践活力、融入现代生活,为推动四川传统工艺振兴、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