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概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院概况 -> 研究院简介

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简介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依托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研究力量,成都大学于2020年12月成立传统工艺研究院,2022年7月12日,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成功获批第二批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

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学术、着眼传承,道技并重、转创并进、传习并行、研产并举,努力建成集研究阐释、传承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传播交流为一体,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才聚集、文化传承传播高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和建成彰显中华文明、巴蜀魅力、时代精神的世界文化名城贡献力量。

目前研究院“五所十三坊”体系架构初具规模,包括三个研究所:传统工艺理论研究所、东盟十国传统工艺研究所、传统工艺文创研究所、西南民族工艺研究所、川茶文化研究中心;十三个工作坊:漆艺工作坊、缬染工作坊、皮影工作坊、蜀锦蜀绣工作坊、竹编工作坊、古蜀青铜文创工作坊、陶艺工作坊、造纸工作坊、年画工作坊、藏羌彝传统工艺工作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工作坊、传统雕刻工作坊、传统锻造工作坊。

漆艺工作坊

大漆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和优美含蓄的色泽,雕嵌填彩、雕填影花、雕锡丝光、拉刀针刻、隐花变涂等工艺是漆艺具有不可替代的肌理、材质美感。为普及与推广中国漆艺文化,传承大漆技艺,成都大学1998年即开始漆艺课程教学,是四川较早开设漆艺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漆艺传承创新青年人才。目前,建设有漆艺工作坊和校级科研平台西南漆艺术研究中心,漆艺工作坊开设有各类漆艺教学实践课程和研修课程,其中大漆材料专题课程为校级一流课程,2019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成都漆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近年来,多名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进入工作室实践创作,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展览奖项,作品相继入选全国美展。

漆艺工作坊以大漆为媒介,以课程实践教学为基础,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借助社会平台和学术资源,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漆艺大师进入课堂交流讲座、技法演示指导,开展面向社会的漆艺研修培训项目,并利用漆艺工作坊辐射周边社区,开展中小学漆艺研学体验,非遗传承进社区活动,扩大漆艺传承的影响力,将“哲匠之道”将传统大漆工艺的基因与当代艺术的元素融为一体,“让传统艺术回归现代生活”,真正实现大漆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丰富漆艺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创作出符合时代的漆艺作品,推动漆艺的传承发展。

缬染工作坊

缬 [xié] 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染色工艺。传统缬染有四大技艺:蜡缬、夹缬、灰缬和绞缬,对应现代名称为蜡染、蓝夹缬、蓝印花布和扎染,通过不同方式的“缬”来实现印花效果。缬染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在四川流传了2000多年,据史料记,称为“蜀缬”的缬染起源于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唐朝时,缬染技术已达成熟,普通妇女衣裙和家庭日用品等多用蜀缬,且成为当时四川向朝廷上贡的物品之一。

缬染工作坊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致力创新,将中国传统缬染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积极融入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挖掘与运用传统缬染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促进缬染产品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增强传统缬染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工作坊团队由本领域国家级行业大师、代表性传承人、专业教师和本硕学生组成,共同开展四川缬染的研究阐发、教育传承、宣传普及、创新转化和传播交流,通过名师引领传承、技艺学习实践、创意产品设计、企业开发转化等,搭建起传统缬染“产学研用一体”的发展平台。

竹编工作坊

竹编是一种以竹子为原材料进行编织的一门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古老技艺。竹编工艺与竹制器具是我国古代造物艺术与造物文化的典范,包含了我国古代先民对艺术与技术、形式与功能的深刻思考,凝结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竹器工匠的巧手与匠心。从当代设计的视角来看,竹编工艺也是启迪可持续设计及现代设计未来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竹编工作坊关注竹编历史上劳动者造物过程中的手工技艺、艺谚艺诀、器物遗存、人物传记、生存状态等,以期通过文字史料与非文字史料(器物)还原出一个丰满而真实的工艺状态。工作坊联合“在地化”工艺资源——道明竹艺、渠县刘氏竹编、郫县古城鸟笼等,邀请国家级行业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为校外导师。通过名家师承、基地建设、校内工作坊、搭建有利于竹编工艺交流学习的平台。工作坊致力于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并积极融入设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工艺的兴趣和在地创生的能力,为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基础。

蜀锦蜀绣工作坊

蜀锦蜀绣是中国四大名锦名绣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图案华美,合称“蜀中双璧”。对蜀锦蜀绣的技艺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推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蜀锦蜀绣工作坊植根于蜀锦蜀绣丰富的历史内涵,着力蜀锦蜀绣传承与设计创新相结合的针对性研究,传承传统文化和技艺,推动发扬地域文化特色,着眼于非遗传承保护,将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结合创新技术、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创作与织造,赋予传统蜀锦蜀绣新的生命力和创作无限的可能性,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活力,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从而推动蜀锦蜀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2019年,工作坊团队成员负责实施了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锦绣传承与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索出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创新设计中心为依托、艺术工作坊为抓手、艺术社团为平台、展览交流为外延的模式,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驱动传统的可持续发展平台。

皮影工作坊

皮影也叫灯影戏,是用兽皮雕刻影人,借光投影幕布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源于秦汉,成于隋唐,传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有两千余年,已经成为一种集表演、戏曲、雕绘、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先驱”和“动画鼻祖”之誉。

皮影工作坊主要以川北皮影和成都大皮影的传统工艺制作及造型特点为研究对象,吸取传统皮影戏的优势,保留了皮影戏取线留皮的实验性形式,运用雕刻装饰性的线条,灵活巧妙设置其阴刻与阳刻的工艺设计,赋予了传统皮影戏“新”的主体。结合皮影戏的戏曲表演内核,运用动画软件进行数字建模、骨骼绑定等技术进行制作和表演,创作出一批数字皮影戏曲动画,并能在展览馆、博物馆、影院、互联网、智能移动端、VR等平台进行陈列和传播,将传统工艺与数字媒体设计研究与新时代、新技术、新媒体结合,让在时间与技艺中沉淀的传统皮影戏与动画新兴数字媒体在这里相遇,让传统皮影艺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焕发新生。

古蜀青铜文创工作坊

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包括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陶器等,从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到沟通天地的“巫”与祭祀,再到神秘多样的“神”,勾勒出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展现了古蜀文明瑰丽奇幻、神秘浪漫的宗教礼仪及文化艺术成就。

古蜀青铜文创工作坊以古蜀文化研究为基底,对古蜀青铜文明进行活化与创生,同时融合多元地域文化元素,旨在打造天府文创精品。立足于构建“校政企合作-专创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育人机制。坚持以美育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与科研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通过“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研创平台。

新蜀派陶瓷工作坊

“新蜀派陶瓷工艺坊”以蜀派(四川)陶瓷研究、传承、创新为宗旨,团队钻研、梳理文献,精心考校、实地访谈,系统编撰成书《四川陶瓷》,改善了蜀地陶瓷系统理论研究缺乏的现状,绘制的四川古陶瓷窑址表清晰了蜀地陶瓷古遗址脉络,为研究蜀地(四川)陶瓷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工艺坊聚集了四川代表性陶瓷:邛窑、荥经砂器、桂花土窑、会理绿陶、新派四川陶瓷的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大师为实践导师,在研究四川陶瓷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形成“新蜀派“陶瓷格局。在陶瓷造型同质化的局面下,突破艺术陶瓷的局限,改良传统工艺,让陶瓷艺术结合康养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四川陶瓷文创产品。

年画工作坊

年画工作坊主要以传统民间年画为研究对象,兼及版画及新年画、农民画等内容,对其历史、工艺、主题、艺术特色、传承发展等进行研究和实践。工作坊现有研究人员5人,近年来对新中国年画、湖北老河口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四川夹江年画开展研究,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图像、功能与观念:清末到抗战时期的民间年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年画研究”、四川省哲社规划项目“民间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等研究工作,出版《中国新年画运动论稿》一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近期,工作坊还将陆续推出《四川年画》(2021年底)、《新中国年画研究》(2022年)等著作。未来几年,工作坊计划对四川年画进行进一步系统研究,特别是对目前资料缺失、研究薄弱的夹江年画进行资料发掘,弥补四川年画研究中这一板块的缺失。

造纸工作坊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始于唐代,延续千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造纸工作坊以四川夹江竹纸为主体,将传统造纸技艺与现代生活日用品、书籍、包装、纸艺展陈等相融合,探究纸材新语义,促进古法手工纸、竹纸在文创产品、书籍、儿童绘本等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将传统技艺及文化形态融入现代生活美学之中。从设计人才培养、传统技艺体验和儿童美育研学多维角度促进传统造纸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工作坊由夹江造纸非遗传承人、设计专业教师团队和本硕学生组成,共同开展传统造纸技艺的研究阐发、纸材应用的设计创新、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播,通过名师传承、技艺实践、创新设计、应用转化、推广传播,构建“产学研用”平台,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技艺“传统造纸”。

藏羌彝工作坊

藏羌彝传统工艺研究工作坊由罗晓飞教授和赵浩教授共同主持。工作坊以四川西部地区藏族、羌族及彝族传统文化及其传统手工艺技艺为基础,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当代文化理念,对四川西部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创新;在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拟实现民族文化及其传统工艺的良性生存与发展,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

传统雕刻工作坊

彰显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精神。在过往的雕刻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传统中国精神地位不显,以传统工艺研究院为平台,以中国美学为基石,续接中国艺术精神的叙事体系。

学研相长、研习经典雕刻艺术。锚定以美术和设计为核心的教学和科研,立身美术与设计,赋能美术与设计,用雕刻艺术丰富教学科研品牌。

经典与创新融合、技术与艺术融合。巴蜀雕刻艺术是艺术资源库,通过创新应用场景、融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将艺术资源转化为艺术资产。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工作坊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工作坊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通过组合创新和工艺创新,设计打造独一无二的产品触感和视觉冲击,创作出了许多创新产品。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不仅保护和传承着传统工艺,也增加了设计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竞争力。